张禄杰艺术论  
 

艺术修养与意境构成

 
  人常说,画家到最后,拼的不是笔墨功夫,而是看谁的修养全面,这道理很简单,但是能做到就不太容易了。难道画虎一定要画
家养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照猫画虎者多。读书难,读懂就更难,在画家的笔下,控制几尺白纸易,能控制那几尺白纸上的千山万
水就太难了,这就需要真功夫。因此,画家不能急于求成,要多方位的学习与思想感情的陶铸,脑子里装满了东西,自然也就会溢出来
了。意境的构成,正是来源于多方面的修养,再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如诗如歌的艺术境界。
 

沙里淘金与点石成金

 
  沙子里一定会有金子的,但微乎其微,尽管再努力,手段再高,获取肯定甚微。然而,点石成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魔术一般,
化腐朽为神奇,瞬间使顽石变成金。无论是沙里淘金,还是点石成金,目的在于金。点石成金是人们的愿望,怎么实现呢?这就需要
方向正确不走弯路。作为画家不仅仅要找对方向,还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只有通过积累充实各方面的修养,才能真正做到“笔下无
废纸”也就是 “点石成金”了。
 

大胆落笔与细心收拾

 
  画家要创作一幅作品,如同作家写一篇文章,首先要在心中构思好主题、情节内容后,再用最快、最简洁的文字将它写出来,否
则激情一过会全部淡忘的。然后,再静下心增删修改以使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语句凝练、富有文采。画画也同样需要激情,要抓住
瞬间的创作意识,用坚实的笔墨,将心中之丘壑迅速大胆地勾勒出来。然后,要有足够的时间静下来,细心用你多年积累的素材、方
法加以完善。
 

感性与理性

 
  一个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画家更是如此。现代画家的作品,是要展示给观众看的。一味的追求表现自我,什么超现实主义,
完成自我快感等,太情绪化了,难免大多数观众不认可。因此,画家最需要自身修养的提高,只有将修养和技法完美地结合,才能完
成大多数观众喜爱的作品。同样是绘画大师的傅抱石、李可染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大气磅礴,以酒助画,酒后也许作品更佳。
李可染就不同了,他对绘画有使命感,他要在清醒时,情绪状态好的情况下有目的地作画,他不让人观看是怕打扰,面对白纸好似上
帝的身份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因此,几乎每一幅作品都很成功,达到“点石成金”。
  成功的理性画家最后画出的作品,相对比以前的作品更好。因为理性画家善于总结,不断进步,只有深刻地认识理解了,才拿起
画笔。在绘画中又时刻谨慎,苦心经营,甚至每一笔都准确无误。反而是最成功的感性画家,最后画出的画儿也未必就比前面的画成
功,原因是,他们太感性化了,受情绪所至。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画出众多的作品,来 “沙里淘金”了。
 

笔意与笔法

 
  意在笔先,成在笔端。笔意是灵魂,是画家创作的指导思想, 是有生命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就是画家的座右铭。笔法是
载体、是功夫,是为完成作品的手段与方法。画家要把本领造就成本能,就要有独具匠心的气魄,意在笔先的构思,再与坚实的笔墨
功夫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至善至美的作品。
 

必然与自然

 
  一个画家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在绘画领域取得一些成绩。这个过程十分艰难,充满困惑,所谓“废画三
千”是必然的。只有经过脱胎换骨的历程,几年甚至几十年,“熟能生巧”才能形成。当你画任何对象,不再使劲盯着就能画好,意
到笔到,心手一致,甚至达到呼之欲出时,这时也就自然了。如果能够“胸有成竹”,不再刻意地表现对象,就“笔走龙蛇”随心所
欲了。
 

丰富与单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生也是丰富无比。画家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越多越好,这样笔下才会丰富起来。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
稿。”从无到有,从单纯到丰富,细看各部丰富有内容,整体意境又单纯,使画面丰富中见单纯,主题突出从有到无,消灭、淡化不
主要的内容。要有朦胧美,所谓雾里看花,月光之下看佳人就是这个道理。在风景画中,自然的要服从人为的,静止的要服从动态的。
一寸画面一寸金,力求“消灭白纸”。
 

音乐与绘画

 
  一首曲子由高低不同、强弱不同、长短不同等音符有章无序的组成。演奏家通过各种适合演奏它的器乐,带着情感将它叙说。音
乐有惊天动地的,有细雨连绵的。绘画也如此,好的作品似乎使人感觉到,美妙的大自然正用山川河流、草木云雾,敲响最动听的乐
章。因此,画家必须通音律,这样才能在画纸上用你掌握的笔墨技法,忽强忽弱、忽长忽短、忽高忽低地演奏你心中美妙的世界。你
在绘画的同时,似乎身临其境,身心也得到了享受。在作品中“山川草木是音符;河流云雾是旋律;浓淡干湿是节奏”,这就是绘画
作品中的音乐感。
 

绘画与健康

 
  画家长寿似乎是公认的,因为画家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身体力行将白山黑水、名胜古迹尽收眼底。画
家是自由主义者,所绘的又是自己感兴趣愿意画的,他们愿为大自然立传。因此,大自然在造就画家的同时,也赋予了画家好的身体。
中国画家大多又是站立画画,为了画好画儿,需要整个身体协调一致,肩、臂、肘、腕、指必须一致,这就是练身。最重要的还在于
练脑、练眼,首先一幅作品要构思,意在笔先。画家拿起毛笔开始创造一个新天地,眼到手到,笔随人意。画家一生都在通过“眼练
脑、手练体”,因此画家不仅能长寿,还能老而不衰。
 
 

积墨与积累

 
  数字相加为“和”,相乘为“积”,显示量的变化。一幅作品要厚重、丰富,必须几遍乃至几十遍的层层递加。但必须是锦上添
花,绝不可画蛇添足。要以坚实的点、线、面画出“筋、骨、皮”,然后层层积染,或浓、或淡,使画面与意境和谐统一。一张白纸
经过从无到有、从简到繁,最后纸被淹没了,“留白”也成了云雾。画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各种丰富的成功经验,再以各种
有效的手段(笔墨功夫),达到深邃的意境,所谓“一寸画面一寸金”。
 

艺术四结合

 
  东方的与西方的相结合;传统的与现代的相秸合;抽象的与具象的相结合;师承的与自创的相结合。
 

先天与后天

 
  先天是自然的,是难以改变的。人要做成事业,先天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谁又能相信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能当音乐家呢?因此,
色盲的人,就绝对不要画画了(也许有朝一日科学发达了,色盲也能得到治疗。)。天生的性格,决定人的喜爱、志向。前人有在孩
童百日之时,拿着各种象征未来事业的物品,让婴儿去抓,首先抓到的物品,一生都不会离开了。中国人的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
老”就是这个道理。然而,真正成大器者,还要看后天的发展了。不仅要选对了志向,还要努力坚持,百折不挠。如可染师讲的:“大
天才,又用笨工夫。”强调后天的努力与积累。也就是说决定在“先天”,成事在“后天(添)”了。
 

形式与内容

  画家要想使自己的艺术完美地表现出来,就一定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大千世界,罗列万项,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比如,画朝阳要用不见笔触的熏染方法,画出晨曦的朦胧之意。画晚霞可用重彩泼墨的方法,表现霞光万道。又如,画一个少女,要
用柔美的线条,才能精致地描绘出少女的妩媚。当然要用粗犷的笔触,才能勾勒出男人的刚毅。总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画家如
同武林高手,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那么你所绘制的作品就一定十分精彩了。
 

写意与抽象

 
  人们常说的文人画,其实就是写意画。是文人画家们经过长期生活与实践,从写实绘画中提炼出来的。由繁到简突出主要内容,
用最简练的笔触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所在,也就抓住了实质,如同西方画的素描与速写。而抽象画,是打破了人们的正常思维规律,突
发奇想,抓住某一点蓄意夸张、强化。比如一个人的眼睛略大一点,眼睛也许就被画出脸部。当然成功的抽象画,同样也是从生活、
实践中由写实演变过来的。
 

影像与炒作

 
  在光的照耀下,物体的背面会产生影像。因光的变化,影像会不离物体左右,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然而物体是不变的,可变的
是光,它决定影像的存在。“炒作”如同影像一般,打着任何人的旗号,都是空洞乏力的,都是骗人的。因此,搞艺术绝不能做依附
巨匠的影子,拉大旗作虎皮,要实实在在地努力,自助自强。
 

结构与节奏

 
  “结构”就是章法,是作品的布局。一幅风景画,有山、有水、有风情,但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而“节奏”就像演奏家一样,
用不同的笔墨技法,演奏出“结构”这首交响曲。曲子好听否,重要的是作曲者是否面向生活、带着激情凭实力创作的,还要看演奏
它的乐手们的技能了。因此,结构出“意”,节奏出“彩”。
 

个性与共性

 
  独特的思维方式,能造就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世界万物别具匠心的见解。我认为,艺术家的个性,重要的是来源于共性,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随着时代潮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善于总结,精于笔墨。作品首先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审美需
求,再凸显你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在作品的共性中看到了个性,个性又带动了共性,这才能形成了你的风格,
同时你也就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端。
 

雅与俗

 
  首先要明白绘画作品不是所描绘对象的翻版,而是它的精神所在。比如,在宣纸上画竹子,如果你一定要坚持用绿颜色画,那么
结果也一定非常俗气。因为背景是白纸,真实的竹子背景绝对不是白色的。因此,历代画家没有用纯绿色画竹子的。中国画的“雅”
来源于“墨”,墨溶于水可分五色,它能表现任何形体,因此是墨色将中国画推向最高境界。西洋画强调“固有色”,无论画什么,
必定要将背景涂满与主体相统一的颜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协调一致。中、西画的区别除了材质、颜料不同,主要就是中国画强调以
“墨色”为主,而西洋画强调“固有色”。因此,中国画的“雅与俗”在于笔墨功夫。
 

拙与巧

 
  拙是天然,巧可生趣,艺术家受修养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不到火候不揭锅”。时常看老艺术家的作品,似乎可以感觉孩童般的
天真(但绝不是幼稚)。那是生命、生活的写照,是对大自然的眷恋与颂扬。他们沉雄稳健,画起画来,时而笔走龙蛇,似行云流水;
时而又似乎用迟滞的笔墨,画出奇妙的效果。
 

新与旧

 
  新的事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因为,新的还没有被人们加以区分、鉴别。此时,好坏、真伪并存。因而,对于新的事物不
能盲目的相信。反而,旧的事物倒是经过历史、时间的洗礼,早被先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保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好的、正确的。
难怪收藏古代艺术品的居多,反而,现代的艺术品,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史是无情的。只有经过大浪淘沙,好的、真的才会被永
远的确定下来。一味地追求新、怪、赶时髦,结果很难成功。因此,要保留传统的优良的文化艺术,既要加强现代意识,又要掌握鉴
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发展我们的绘画艺术。
 
 

点线面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墨,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墨溶于水,在毛笔运动时笔尖、笔肚、笔根在直锋、侧锋、逆锋、顺锋(也称托锋)
等作用下,在纸面上形成特有的笔触“点、线、面”。以浓、淡、干、湿、焦不同效果的“点线面”来完成画作。因此,这寸毫间气
象万千,“点、线、面”就成了每个画家的基本功。“点”如同钉子一般,入木三分,又掷地有声。“线”如锥划沙,如同圆木抛在
水里,一半浮在水面,一半沉入水中,力透纸背。“面”如同云雾一般,渲染出可浓、可淡的各种效果。总之,“点、线、面”是作
品的“筋、骨、皮”,用来塑造新的生命、新的世界。
 

浓与淡

 
  墨色与白纸的反差越大,画面所表现的层次就越丰富。因此,所选的墨就越黑越好,纸当然就越白越好。“黑团团里墨团团,墨
黑团里天地宽。”用浓墨表现筋骨及见笔墨的,用淡墨薰染、润泽山川、树木、云雾。画家不仅要会用浓墨,更要善用淡墨,使画面
达到多维空间。
 

收与放

 
  可染师常说:“作画要能收能放,小纸能见大场面。”就是说,纸幅的大小,不能限制你画面的宽广与深度。当然大幅的画面也
需要“收”如同摄影作品常需剪裁一样,使画面更精到。“收与放”还表现在内容上,比如,画冬天的景致要画出“收”的感觉,一
棵树,由于树叶全落,枝干就会向中心收缩,“热胀冷缩”嘛。当然,夏日里的树就会生机盎然,枝干会伸展开,并被树叶的重量所
压弯。因此,在绘画作品中,要有形式与内容的“收与放”。
 

动与静

 
  画家每当面对白纸之时,首先要静下心来“凝神一志”,要努力为新的创作深入构思、巧于安排,待胸有成竹时再拿起画笔。在
一幅山水画中,只有山石、建筑是静止的(静止的服从动态的),其他都应有动感。不仅瀑布、河流、人物、鸟兽在动,在风力风向
的作用下,花草、树木、云雾也都动了起来,这就使画面活了,有了生命。
 

正与奇

 
  绘画作品,不仅要有妙笔生花的精彩之处,还要有整体和谐统一。 这妙笔之处, 就是变化中的“奇”,而和谐统一的画面就是
“正”,每幅画的“正与奇”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出奇制胜”与众不同,这“奇”是画面的灵魂,是重点,而“正”是为“奇”而
平衡统一的,在整个画面中,不稳定、动态中的“奇”被固定在“正”的环境中,才使作品看着舒服、自然。
 

苍与润

 
  “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苍与润是矛盾的,“苍”指老的粗糙的,“润”指细腻柔软的,在作品的画面上,要苍润结合。一棵
树,它的主干,一定要比新枝显得苍老。在几棵苍老的大树后面,背景要处理的润泽,用画树的笔触去处理背景,会使画面杂乱不堪。
画山水,又要分季节,春、夏,要画得滋润些,因为,万物在阳光雨露中生长;秋、冬,当然就要画得苍茫些。总之,处理正确,苍
与润就不矛盾了,是互补,是为画面的意境而服务的。
 

捷径

 
  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方向要正确,意志要坚决,脑子要善动,身体要力行。